400-990-2390
上了一個學期的Seminar真的讓我學習了很多。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提出問題”(Fragestellung)。做每一個報告之前德國的學生都要考慮通過這個報告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然后報告結尾大家會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在別人作報告的時候每個人既要仔細傾聽也要思考怎么樣用他所獲取的信息去分析去解決報告開始提出來的問題。
在國內當我們針對一個題目做一個報告的時候我們都是習慣性地分為類似于起因、經過、結果,大部分都是描述性地在介紹某件事或是某個東西。給人的感覺是信息量很大,但是一個報告下來我們聽者不是很累就是似乎知道了某事,但是僅僅停留于“知道”,卻學不會分析解決問題。
這種報告方式使我們有了一種思維停留在表面上的慣性,助長了我們不愿深入思考的惰性,也養成了缺少邏輯思維的習慣。而且因為我們作報告之前我們似乎只是告訴自己我們要介紹某件事或者某種東西,因此我們去尋找資料和信息的時候我們也是找描述性的東西很少分析性的材料,聽報告的人也是覺得我們只是在了解某件事,“事實”本身就是無法辯駁的,所以我們很多時候也就是被動地去接受別人塞給的信息,學不會質疑。但是,德國的學生因為事先預設了要分析解決的問題所以他們會深入質疑某個引言是哪個人哪一年說的,是否有助于今天要分析解決提出來的這個問題。這種方式也使他們養成了善于去懷疑去辨析的思維習慣。
開題報告之前我把題目和綱要發給老師看,老師看了我的題目之后給我的回復是可以通過。但是我又專門去找德國的教授談。他一聽我的題目就馬上問我,你的Fragestellung是什么,意思是通過這個論文我想要分析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因為我壓根就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然后他給了我四個Fragestellung,然后回去之后自己好好考慮然后再找他談。
回來的一路上我一直在想,這么多年來我起碼也寫了很多期末論文了,我怎麼從來就沒有想過這一點呢,是啊,我通過我的論文我想分析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我們在考慮論文的時候一直思考的是我們要寫哪一方面,選哪個題目好,什么樣的題目是沒有人寫的,以為沒有人寫的就是創新。其實很多時候“事實”或者說“事件”就是那么一點一件,但是從不同的方面視角看問題所得到的結論就不一樣,而Fragestellung所起到的作用就是這樣,寫同一方面的東西,只要問題的設置不一樣,所要解決的東西,分析的視角就不一樣——而創新很多時候就是批判別人寫過東西的基礎上,而不是去挖掘新的東西,那頂多是發現,因為即便是我們寫別人沒有寫過的東西,我們很多時候也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
開題報告那天我看了國內其他同學題目和綱要,我發現我們都有同樣的問題,而我們很多老師不是質疑我們的題目沒有意義就是告訴我們怎么樣去找資料。有的時候我在想我們來德國到底應該學習德國什么呢,為什么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學習外國大部分僅僅停留在器物層面,而不會深入到制度層面或是思維層面呢?而我們的老師在國內很多也是搞德國研究很有造詣的呀,但是為什么我們的老師連簡單的Fragestellung也學不會呢,還是說他們知道這個事卻沒有推行這種方法呢,如果是這樣我們又要問我們每天研究德國僅僅是為了知道人家政府出臺了什么政策,人家又發生了什么事,人家政府對什么國際事件有什么態度嗎,還是說我們應該學習別人的長處為己所用呢?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