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何被“神化”?
來源:泓鈺學校2015-01-21 12:54您是第位閱讀者標簽:德國,為何,被,“,神化,”,德國,的,《,
德國的《南德意志報》在2015年1月1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人的德國觀——有關德國追求完美的神話》。文章指出,無論是將青島下水管道的排水成就歸功于德國工程師,還是將德國人的廚房描繪成裝備齊全的實驗室,都不完全符合事實。青島市區的排水系統總長將近3000公里,其中“德國造”排水系統所占比例不足千分之一。因此所謂的“青島奇跡”實際上和德國人無關。換句話說,這都是中國人添油加醋編造的德國神話。
有意思的是,類似的德國神話還有很多(如德式閱讀,德國立法禁止學前教育等),而且在中國媒體上廣為流傳。筆者在德國生活了十幾年,每每看到這樣的神話,都不禁啞然失笑,同時也為這等神話能被廣泛傳播感到不解。心里常常想,中國人為何這么偏愛神化德國呢?
我想,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有這方面的心理需求。這種心理需求的形成有多方面的根源。首先,我國的歷史教育突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所遭受的各種屈辱,這固然有助于培養中國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同時也消蝕了中國下一代的文化自信。其次,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偏重介紹西方的先進經驗。這讓中國社會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同時也在無意間將西方發達國家塑造成了楷模,并深深地嵌入中國人的深層心理意識,成為滋生國人崇洋媚外心理的土壤。再次,中國在目前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近年來媒體連篇累牘對負面社會事件的報道,讓國人對中國的社會治理能力、國民素質甚至中華民族是否是優秀民族產生了懷疑。最后,國人制造和傳播德國神話可以滿足多種心理需求,既能批判我國的社會現實,宣泄對當前現實的不滿,還能通過指明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增強個體存在的現實感和社會參與感。
另一方面,德國確實是個優秀的國家,具備成為楷模的潛質,符合喜歡尋找榜樣的中國人的口味。作為西方的發達國家,德國沒有美國充當世界警察所帶來的政治累贅,也因為深刻反省二戰罪行清除了納粹歷史的包袱。嚴謹、認真、誠實、可靠、守時、講求秩序和原則等國民性格讓德國人深受歡迎。德國人在哲學(康德)、文學(歌德)、社會學(韋伯)、科學(愛因斯坦)、教育(洪堡)、音樂(貝多芬)、運動(足球)等領域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及德國的經濟發展成就和德國企業(奔馳)在全球所提供的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幫助德國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在2014年BBC的全球民意調查中,德國被25000名受訪者評為“對世界具有最積極影響的國家”。
無疑,德國確實是一個優秀的國家,但卻并非像中國的段子手所說的那樣完美。在德國長期生活的人都知道,德國也有食品造假丑聞,火車也會晚點,房價也在上漲,大型活動過后一樣會有垃圾滿地的情況,也一樣發生過踩踏事件。德國人的閱讀能力和習慣也并非像報道的那樣好。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有近十分之一的人是文盲,約750萬成年人完全不識字或者基本不會讀寫。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很少或不給孩子(2-8歲)朗讀。PISA調查表明,德國許多青少年的閱讀能力都不達標。經合組織在2013年完成的PIAAC調查(成年人能力的國際評估項目)也表明,德國16-65歲的成年人在閱讀能力方面在24國中表現平庸,低于平均水平。遺憾的是,這類信息雖然會讓畫面變得完整,但也讓其變得復雜,不便于講述,自然會被段子手有意無意地忽略。于是,德國神話就這么誕生了,并被不知情的網民廣泛傳播。其消極影響卻很少得到反思。
中國固然需要自我批判的精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中國不應該繼續塑造甚至編造西方神話來自我矮化,這不僅不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革新,反而容易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讓國人繼續在心理意識上甘為西方的附庸。隨著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逐漸從邊緣進入中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拋棄西方比中國好、處處奉西方為圭臬的自我殖民式認知,重建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學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