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90-2390
德語中有這樣一句諺語:“Pünktlichkeit ist die Höflichkeit des Kaisers.”—準時是帝王的禮貌。德意志民族的性格以嚴謹和遵紀守法著稱,而德國人的守時也很出名。著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就非常守時,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然后頭戴睡帽、身穿長袍在書桌前工作到7點,晚上10點準時就寢。每當他去上課時都要抵換上莊重的外衣,然后下課回家后就立刻穿上他的長袍繼續他的工作。
每天午餐后他一定要堅持散步。他的生活規律就如鐘擺一樣準確無誤,無論遇到什么特殊情況,這種生活規律都不會改變。因此詩人海涅曾說,哥尼斯堡的家庭主婦們都把康德作為這里的標準時間,根據他每天路過的時間來校正自家的鐘表。
1779年,康德計劃到一個名叫珀芬的小鎮去拜訪朋友威廉·彼特斯。動身前,他曾寫信給彼特斯,說3月2日上午11點前到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達珀芬的,第二天一早便租了一輛馬車前往彼特斯家。朋友家住在離小鎮19公里遠的一個農場里,小鎮和農場之間隔了一條河,當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發現橋壞了。康德下車看了看橋,發現中間已經斷裂。河雖然不寬,但水很深且結了薄冰。
“附近還有別的橋嗎?”他焦急的問。“有,先生,”車夫回答說,“在上游10公里遠的地方還有一座橋。”康德看了一眼懷表,已經10點鐘了。
“如果走那座橋,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到達農場?” “我想要12點半。”
“如果我們經過前面這座橋,最快能在什么時間到?” “不到40分鐘。”
“好!”康德跑到河邊的一座農舍里,向主人打聽到:“請問您的那間小木屋要多少錢才肯出售?”
“您會要我這簡陋、破舊的木屋?這是為什么?”農夫大吃一驚。
“不要問為什么。您愿意還是不愿意?” “給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錢,然后說:“如果您能馬上從小木屋上拆下幾根長木條,20分鐘內把橋修好,我就把木屋送給您。”
農夫把兩個兒子叫來,按時完成了任務。馬車快速的過了橋,在鄉間公路上飛奔著,10點55分趕到了農場。在門口迎候的彼特斯高興地說:“親愛的朋友,您真準時。”
康德為了準時赴約,不惜花費200法郎重新修橋,這體現了他的品德修養和人格魅力。200多年過去了,可康德準時赴約的故事卻一直被后人傳誦著。
責任編輯:德語學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