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簡介:(Il trovatore)是一部四幕的著名歌劇,由朱塞佩·威爾第作曲,意大利文劇本是由巴達爾(Leone Emanuele Bardare)及卡瑪拉諾(Salvatore Cammarano)編寫,改編自 Antonio García Gutiérrez 的話劇《El Trobador》。
1853年1月19日,以強大的歌手陣容,在作曲家親任指揮下,在羅馬阿波羅劇院首次公演,大獲成功,其中的著名曲調甚至經常由輕音樂團演奏。
《游吟詩人》與《弄臣》、《茶花女》一起被稱為威爾第創作中期的三大杰作之一。此時,威爾第已經是一位成熟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而此劇所取得的輝煌成功,讓這位年屆39歲的作曲家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這時的他已從意大利歌劇傳統手法的模仿掙脫出來,破除成規,創立自己的形態。此期的作品,劇情處理優異,人物刻畫入微,優美的旋律如泉水般涌現,將意大利歌劇的特征表露無遺。此劇使他進入了世界性的歌劇作曲家行列。
劇情簡介:
歌劇分為四幕:第1幕,決斗;第2幕,吉普賽人;第3幕,吉普賽人之子;第4幕,處刑。
故事發生在15世紀西班牙的阿拉貢和比斯卡亞地區,劇情為:阿拉貢宮廷魯納伯爵的父親曾將一個吉卜賽女人當成女巫燒死。這個女人的女兒阿祖切娜將魯納伯爵尚在襁褓中的弟弟盜去,打算燒死以報母仇,卻誤將自己的兒子投入火堆。她抱著小伯爵回到族人中,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這個秘密,而是把這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兒子一般撫養長大,這就是名叫曼里科的游吟詩人。阿祖切娜相信有一天,這個孩子會在他自己的家族身上替她報仇。
魯納伯爵懷疑自己的弟弟是否真在火堆中喪身,多年來一直搜捕劫持其弟的吉卜賽人,但一無所獲。
魯納伯爵熱戀上了宮廷女官萊奧諾拉,但萊奧諾拉卻深深愛著曼里科。
魯納和曼里科分別為敵對兩方軍隊的首領,在一次戰役中,曼里科的軍隊全線崩潰,曼里科孤軍作戰并戰勝了魯納,隨時可以取他性命,但在某種神秘力量的阻止下,他并沒有殺死魯納。在這次戰役中,曼里科身受重傷,被阿祖切娜救回。萊奧諾拉誤以為曼里科已死,準備到修道院當修女。曼里科得悉,前往修道院將萊奧諾拉接走,兩人準備舉行婚禮。
阿祖切娜欲尋曼里科,被魯納伯爵的士兵抓走。魯納的警衛官費爾蘭多認出她就是當年劫走小伯爵的吉卜賽人。曼里科為救母親被捕。萊奧諾拉以嫁給魯納為代價,讓魯納釋放曼里科。但她為了愛情的忠貞已服毒藥,并最終死在曼里科懷中。
魯納下令將曼里科處死,并要阿祖切娜目睹自己兒子之死。阿祖切娜告訴魯納,曼里科就是他的親弟弟,但此時死刑已執行完畢,阿祖切娜高喊“母親,你終于報仇雪恥!”全劇在被恐怖情緒吞噬的魯納伯爵的喃喃自語中結束。
在威爾第的歌劇中,《游吟詩人》大概算得上是劇情最曲折復雜,情感沖突和矛盾最為強烈的一部。就歌劇的故事而言,《游吟詩人》在不少地方似乎顯得有些雜亂,其主要原因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情節是假定發生在歌劇開幕前及幕間的,事后再敘述出這部分的內容。本來在舞臺上用語言敘述已不易給人留下清楚的印象,如今通過演唱這種方式來敘述,可以說更是讓人難于理解,但威爾第極富情感表現力和戲劇性的音樂,完全消除了劇情的繁冗雜亂之感,優美的旋律俯拾即是,戲劇人物的刻畫也十分生動自然,充分顯示了作曲家用旋律表現戲劇的天才。
1853年1月19日,《游吟詩人》在羅馬臺伯河畔的阿波羅劇院首演,雖然演出前歌劇因遭到官方的嚴格審查而不得不做一些修改,官方報紙對首演當天的情況只字未提,臺伯河水也因連日下雨而漫上了河岸,但首演仍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功,昂貴的演出票在中午就銷售一空,人們紛紛雨著雨水前往劇院觀看演出。演出自始至終都伴隨著掌聲,人們為之瘋狂,譽之為杰作,其第三幕終曲和整個第四幕應觀眾要求又加演了一遍……
不久后,這部歌劇便隨著出版商里科爾第的出版速度,在歐洲和全世界許多地方上演,“柴堆上火熊熊”和“請憐憫我”的旋律已成為一股音樂的洪流,沖擊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威爾第可以無愧地、雖然是開玩笑地,在1862年6月給朋友的信中寫道:“當你走到印度,或是到了非洲的腹地,你都會聽到《游吟詩人》。” 而今天,《游吟詩人》已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之一。
小語種學習資訊請登陸泓鈺學校官網,或撥打咨詢電話:400-990-2390
責任編輯:泓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