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藝術教學主張自由與創造性,而技巧位列其次,這一點的出處正是我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意境”之說,就如畢加索所說:“你們中國的藝術這么好,為何還要來西方學習?”縱觀我國藝術史,各派名家名作百花齊放,藝術見地透徹深刻,而那時的西方藝術確以“摹仿”為主,主要為宗教神學服務,雖與寫實主義不同,但還是以具象為主要表現形式。
時至今日,中西方藝術教育存在巨大差異,傳統信念已有所更改,而藝術教育方式的改變與體制和時代背景都有著很大關系。西方的藝術創作逐步解放,從中世紀的黑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從“神本論”到“人本論”,從具象思維、寫生摹仿到抽象描繪、創造想象,一步一步構筑了波瀾壯闊的西方藝術史,其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表現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等等各主要流派。而西方的藝術教學在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納東方優秀的藝術精神,在歐洲這片藝術土壤中,孕育出更為系統完善和科學的藝術教學方法。
與之相較,我國的藝術教育自建國以來,還處于摸索試探階段,外加體制弊端和人才流失,發展相對緩慢。就美術教育方面仍舊沿承列賓美術學院的寫實主義風格,多為權力機構服務,重視技巧和塑造,淡化自由發揮與色彩,因而教學趨于應試,由于學員眾多,畫風相似,學生刻意模仿老師已成慣例,這與西方藝術教育強調個性,挖掘每個個體的內在性格實屬不同。
藝術創作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如果一味的強調技巧和理論,只能使作品流于表面,簡言之,你可以畫的別人一樣可以,所以沒有個人風格的作品是無法載入史冊的,個人風格又絕非模仿得來,而是靠藝術土壤的培育、自由創作的空間和藝術家自身的經歷與悟性等等主觀因素綜合作用形成。基于此點,西方藝術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歐洲這片土壤上,有著無數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以及當地濃厚的人文氛圍,他們一直尊重和保護著人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說你漫步在羅馬街頭,僅僅是意大利的任何一個小鎮,那里處處是藝術,處處有故事,此番此景帶來的情緒才是藝術家最珍惜的靈感之源。
而西方藝術教育者的教育工作并不局限于課堂,或許他們會在放學后約上學生在酒吧里小酌談心,抑或是幾句家常話語便道出藝術真諦,而課堂卻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創作和想象空間,并不僅僅是局限于素描、色彩、雕塑等等分類,課堂作業也不局限于紙張的大小、色調的選擇,只要你能想到的表現形式、繪畫路徑都可以加以運用。達芬奇說過,畫畫重要的不是材料的好壞,就算是用泥巴作畫也能做出優秀的作品。
筆者與中西方的藝術教育者都討論過同一件事,藝術技巧可以教學,但藝術感覺是沒辦法教授的,1+1=2是數學,藝術需要1+1=2的技巧,但更需要1+1=無窮的可能性。相對于其他科目的教育,我國的藝術教育還停留在1+1=2的階段,近年來才逐步放開,與國外合作交流增多,但教學僵化現象還是比較普遍。藝術學習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強調的是旅途而非終點,這一點上落后西方藝術教育很多,也有眾多學者赴歐洲進修考察,為的是放開眼界,博覽世界藝術史,并將新鮮的藝術血液帶回用于教學,啟發學生重新審視藝術創作。
短短一篇還不足以剖析中西藝術教育的差異,但西方藝術教育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而我國的藝術教育工作者也致力于向西方學習,汲取藝術教育的精髓,這需要努力也更需要時間。
更多意大利語學習資訊請點擊進入,或撥打咨詢電話:400-990-2390
責任編輯:李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