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1994年1月由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 ) 創(chuàng)建。該黨于1994年3月全國大選前組建,其主要力量來自貝盧斯科尼領導的菲寧韋斯特集團和原傳統(tǒng)執(zhí)政黨衰落后分化出來的部分力量。取得了同年3月全國大選(得票21%)和6月歐洲議會選舉的勝利,成為意政壇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在1996年的大選中力量有所下降,得票率僅為20.6%;在2000年4月意地方選舉中力量明顯加強。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獲勝,得票率高達29.5%,成為全國第一大黨。2000年黨員登記人數(shù)30萬人。
(2)意大利左翼民主黨(Partito Democratico della Sinistra Italiana):前身為1921年成立的意大利共產(chǎn)黨,1991年改為此名。該黨1947年之后一直為意主要反對黨,具有完整的組織機制和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在1996年4月的大選中,該黨得票21.2%,成為執(zhí)政聯(lián)盟的中堅力量。1998年2月該黨率先倡議并推動建立了在暫不解散各自組織前提下,由左民黨、工黨、共和黨左翼、團結共產(chǎn)黨人、基督教社會運動等五支左翼力量組成的“左翼民主人士黨”(Democratici di Sinistra)的新政黨。黨員67萬人(2000年)。2000年1月,該黨在都靈召開一大,選舉韋爾特羅尼(Walter Veltroni)全國書記,達留任主席。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左民黨僅獲16•6%的選票,跌至歷史最低點,失去執(zhí)政地位。同年11月,該黨在佩薩羅召開二大,選舉法西諾(Piero Fassino)為總書記,達萊馬留任主席。
(3)“雛菊聯(lián)盟”(Margherita)由意大利人民黨(PPI)、民主人士黨(Democratici)、意大利革新黨和歐洲民主聯(lián)盟(UDEUR)等中左陣營的中間黨派組成。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獲選票14.5%。領導人為原羅馬市長、中左聯(lián)盟的總理候選人佛朗切斯科•盧泰利(Francesco Rutelli)。
(4)民族聯(lián)盟(Alleanza Nazionale):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原意大利社會運動─國家右派,因其極右色彩而處境較為孤立。1993年底啟用現(xiàn)名。改革后以較溫和的面孔出現(xiàn),其力量迅速擴大。1994年3月大選中得票13•5%,并首次入閣參政。1998年2月召開綱領大會,明確宣布割斷與法西斯歷史的關系,致力于樹立新右翼政黨形象。2000年黨員登記人數(shù)53.2萬。在2001年6月大選獲得12%的選票,重返執(zhí)政地位。該黨領導人姜佛朗科•菲尼出任副總理。
(5)意大利重建共產(chǎn)黨(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 Italiana):1991年12月在原意大利共產(chǎn)黨部分力量基礎上重新組建。該黨堅持傳統(tǒng)的左翼意識形態(tài),強調(diào)維護廣大勞動者、特別是中下層群眾的利益。1996年大選中獲得8.6%的選票,成為中左聯(lián)盟議會多數(shù)不可缺少的力量。2000年重建共黨員人數(shù)為9萬。2001年大選中,重建共退出中左聯(lián)盟獨立參選,得票率為5%。總書記法烏斯托•貝爾蒂諾蒂(Fausto Bertinotti)。
(6)北方聯(lián)盟(Lega Nord):原名倫巴底聯(lián)盟,成立于1984年4月,該黨代表廣大中小企業(yè)的利益,主張聯(lián)邦主義和地方自治,其力量和影響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qū)。在1996年大選中,得票率高達10.1%。后由于該黨把聯(lián)邦制主張推向極端,大搞分裂意大利的活動, 因而受到意政府、議會及廣大公眾輿論的強烈反對,影響力和支持率有所下降。該黨在2000年地方選舉時放棄分離主義。在2001年大選中得票率僅為3.9%,但由于加入中右聯(lián)盟而入閣參政。書記翁貝托•博西(Umberto Bossi)。
(7)“白花聯(lián)盟”(Biancofiore)是由天主教民主中心(CCD)和“團結基督教民主人士”(CDU)兩個右翼陣營的中間黨派組成,領袖分別是皮埃爾•費爾迪南多•卡西尼(Pier Ferdinando Casini)和羅可•布蒂利奧內(nèi)(Rocco Buttiglione)。該聯(lián)盟在1996年和2001年兩次選舉中分別獲得5.8%和3.2%的選票。
責任編輯:泓鈺學校